矿产资源开发必然占用土地,矿业用地是矿产资源管理和土地管理的结合部。2016年7月,原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尽快形成开发与保护相互协调的矿产开发新格局。本文针对矿山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活化利用的主要模式、矿山修复的政策创新三方面对国内外案例进行整理。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是矿山活化利用的基础。粗放开发方式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仍然严重,采矿点、尾矿、堆场、排土场、采空区、厂房、矿井、采掘设施等土地利用开发行为,破坏了原有植被和地形地貌,导致矿区景观异质性增强、稳定性被破坏、生态过程受到影响,导致一定范围的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变化,往往引起地表移动盆地、地裂缝、塌陷坑、季节性积水的产生,加速农田土壤盐渍化,导致较高的生态修复技术要求和环境治理恢复成本。
1.2 采矿用地的开采周期与土地出让时限衔接不足,导致矿山闭坑后土地闲置
根据《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设用地的使用期限由国家明确规定。采矿用地其出让的最高期限是50年。但采矿用地的利用方式和使用期限是由矿产资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般适合露天开采的矿产资源,其采矿用地的使用周期可能仅有4年至6年,有的甚至更短;而需要进行地下开采的采矿用地,由于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条件,使用期限可能远远超过50年。露天开采的矿山经过短短几年的生产周期,往往就成为闲置用地。
由于矿业用地退出机制不健全,矿业企业矿山完成复垦后,土地难以置换或退还政府,无法进一步活化利用。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工矿企业可以用复垦原有国有废弃地增加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置换因生产被破坏的农村集体耕地,原土地权属相应转移”的政策[1]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2]。另一方面,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采矿用地土地用途转化的政策支撑,导致矿山修复与活化利用难以有效推进。
国际上,矿山生态修复已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以基质改良、植物修复、土壤质量演变以及植物演替为主的技术体系。在土地功能转化上,除了传统的复垦复林利用外,基本可以概括为生态游憩、遗产纪念、再生利用三种活化利用模式。
生态游憩模式是在矿山环境整治,恢复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以优美的户外环境和特色景观为依托,将废弃矿区打造为生态主题的郊野游览园区、主题公园等,重塑生境,丰富周边居民生态游憩产品,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原来是一处大型采石采砂场,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里为修建关西空港以及大阪与神户城市沿海的人工岛提供了1.06万亿立方米的砂石,挖掘深度达100米以上,造成大范围山体。项目通过持续多年的植被修复与雨水管理,将其改造成一个包括国际会议中心、星级旅馆、大型温室、露天剧场等设施创造面向未来的区域级休闲场所,至今仍是全球花海旅游热门目的地。
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岛所在的兵库县委托安藤忠雄进行规划设计,并成立绿化专家委员会,进行恢复植被。规划强调恢复自然的状态,形成良好的景观和创造为人服务的游憩空间。而科学的种植方式使这一计划得以实现,具体包括在基岩上固定蜂窝状的立体金属板网,灌入新土后覆以草帘,以涵养水分。灌溉系统采用埋置聚乙烯管,密度为1米间隔。同时,由于当地降水量相对较低,因此为了植物生长的需要,采用收集地表水、中水循环再利用等技术。
Biville采石场位于法国克莱弗坦大峡谷,具有尺度大、高差大,生态退化严重的特点。项目通过台地改造、植被修复、水流引入等技术手段营造滨湖生境,将原采石场打造为地区垂钓圣地、湖泊休闲区。
项目利用矿坑原有的地形优势,因势利导,通过一系列的设施和设备来引导水流,使其汇聚到谷底形成湖泊。对直线型的采石坑进行台地改造,不仅方便游人,也使得高处的径流可以从草地流入排水沟,保护地表免受雨水、径流的冲击和侵蚀。在此基础上引入金雀花、荆豆等耐贫瘠、强根系、强固氮,通过植物根系促使地表牢固,形成表土层。考虑到当地居民对垂钓的巨大需求,谷底的巨大湖泊岸线进行了精细设计,方便人们钓鱼。
Kinta自然公园位于马来西亚,以低环境影响手段促进生态修复,引入旅游度假功能统筹生态保护与地区发展,将生态环境极其恶劣露天旧铅矿改造为兼具保护与娱乐功能的郊野公园。
项目以生物自然修复方式为主,促进土壤的自净和植被再生,并湿地营造为微生物繁殖提供生境。同时,注重旅游度假功能的发挥,把公园内的固有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改造利用铅矿遗迹、废弃工厂用房作为景点及游客中心,建设自然教育和野外实习设施,以及鸟巢、观光塔、野营和庇护所。推出观赏野生动物及鸟类的活动、写生、摄影、出掉、游湖、野外远足等活动,实现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共同发展目标。
遗产纪念模式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突出工矿地区景观,重点体现矿山开采情景,将废弃矿山改造为城市工业文明记忆场所、遗产公园、博物馆等科普文化设施以及工业旅游目的地。
希腊狄俄尼索斯采石场始建于15世纪。项目采取低影响手段,从设计到施工都不做过多的修饰和加工,最大限度体现采石场原始风貌。
项目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有场地素材,由穿越旧采石场的步行小道组织游览路径,将废弃地改造成露天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重现传统大理石开发挖掘的情景空间。
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位于上海,所处辰山原为70米高的小山丘。1905年,辰山开始动工采石,直至2000年辰山采石场才被政府关闭,多年开采形成了巨大的矿坑。项目基于“最小干预”的理念,经过6年的清理、规划和植被种植,改造成年游客量达160万人的上海市新地标与城市名片。
深潭区是矿坑花园的核心,其前身为辰山采石场的遗迹,整个辰山南坡被开采用作建筑石材之后,又向地下纵深挖掘,深入地面60余米,潭水距离地面30余米,潭水最深处也有30余米。在矿坑景区内,设计师创造出了一个由浇注的钢桶、贴合悬崖的钢栈桥、人工“一线天”及木浮桥组成的游线,近距离感受矿坑采石场带来的视觉冲击,并体验人工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气势。
再生利用模式充分挖掘矿山地区所处的区位价值,强化原有矿山地区悬崖、峭壁等地形特征,将原有矿业用地转化为具备独特的空间体验的体育运动场地、高端度假酒店等功能空间,重塑地区活力。
布拉加市政球场位于葡萄牙原蒙特卡斯特罗花岗岩采石场旧址上, 项目充分利用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地形,通过植入大型体育设施,带动城市贫困地区经济并支持未来的增长。
项目保留原场地的自然形态,建筑场地与原有的悬崖峭壁相结合。球场设施齐全,建有30154个座位,352个卫生间,20个酒吧,4个急救中心。其新闻大厅可容纳600人同时进行工作。而270平米的超大屏幕堪称欧洲球场之最。
上海天马山酒店位于上海松江国家风景区内,2013年开始动工,目前仍在施工中。天马山深坑原为40米高的小山丘。自解放前即开始炸山采石,20世纪50年代末,整个山丘已荡然无存,到20世纪70年代,已形成88米深的大坑。项目利用场地地形优势,形成独特的全球罕见的深坑商业酒店景观,通过创造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实现经济价值。
2006年,世茂集团通过招拍挂获取了包含了深坑场地的商服用地地块。该项目建设难度极大,在消防、抗震和防水等各方面均有所突破,对石坑中受到污染的湖水和的坑壁进行生态恢复,沿坑壁施工建设五星级酒店,利用高差营造瀑布和湖底景观。目前酒店尚未开业,但已经收到全球猎奇旅客的密切关注。
目前我国对于矿山活化利用用地政策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矿山供地方式和矿山复垦用地、建新用地增减挂钩上。直接针对矿山活化利用的政策仍有待完善。
2005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以《关于对广西平果铝土矿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方案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在广西平果铝土矿设立采矿用地供地方式改革试点,采矿用地供地方式由原来的“征收”改革为“采矿临时用地”,力地促进了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重建,能够保证“边开采边复垦”,促进企业“采矿占地、复垦还地”良性循环,达到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
权属不变:保矿业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不发生改变,矿业用地补偿标准明确界定到位,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多方收益:平果铝采矿用地改革通过临时用地的方式,改变了原来土地征收、转用审批后在出让给企业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用地成本。土地临时占用后复垦验收合格再还给农民,减少了失地农民,农民同样拿到了用地补偿,可以说是政府、企业和农民都得利。政府在其中虽然没有收到土地出让金,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但同样节省了建设用地指标,降低了征地带来的社会矛盾。
2014年3月,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江苏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提出按照“局部试点、封闭运行、先垦后用、规范管理、结果可控”的要求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在矿山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盘活和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规划先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工矿废弃地现状与利用潜力,组织编制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确定复垦的目标任务、项目布局和时序安排,提出调整利用方向和布局。
项目管理、封闭运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实行项目区管理。项目区由复垦项目与建新地块共同组成。项目区内的复垦项目与建新地块实行整体审批,建新用地规模应当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规模范围内。建新地块主要用于工矿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
[1]原国土资源部1999年发布的《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58号)[2]自然资源部新闻动态-矿业用地政策全景解析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