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甲骨文是如何研究的? | AG真人 - AG真人娱乐游戏官网平台
联系电话 15137136020
  • 栏目幻灯一
  • 栏目幻灯二
  •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甲骨文是如何研究的?添加时间:2023-09-14

      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AG真人 AG平台AG真人 AG平台前面诸位已经普及了诸多知识了,在此本人只说一下甲骨文的学习方法。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基本上是目前古文字学研究的三大分支。其习得方法既没有系统性教程,也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主要靠释读与摹写甲骨图版,配以释文辅助阅读。如果能有专业人士的课程辅导,效果更佳。就笔者浅薄的了解,在北京地区目前还在坚持教授甲骨文课程的只有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朱凤瀚教授,以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黄天树教授,前者教授的课程内容较为基础,后者的课程更为系统。下面谈谈甲骨文入门学习的途径。

      在学习甲骨文之前,要有最基本的古文字学基础知识,在此推荐两本古文字学领域的必读基础——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修订本) (豆瓣)》与林沄先生的《古文字学简论 (豆瓣)》。裘锡圭先生与李学勤先生,目前是古文字学研究领域无出其右的泰山北斗,李学勤先生的确是天纵之才,裘锡圭先生一生看书极精,能从细微处见真情,他的这本教材畅销数十载,享誉海内外。林沄先生一生虽然著述不多,但是教书育人乃一代名师,目前古文字学界的新兴力量有多人属于林先生门下之徒。

      在习得基本的古文字学知识后,要懂得一些古文字学的基本构型,我们常说古文字学的构形有“六书说” 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在甲骨文中象形字占60%,会意字占20%,而如今的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90%。所以想要学习甲骨文,首先要熟练掌握古文字构形,此处可以参考刘钊教授的经典教材《古文字构形学 (豆瓣)》(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完成时不足30岁!),另外每一个文字学人才都要熟稔《说文解字》,一般入门学习都用中华书局竖排繁体版的《说文解字 (豆瓣)》,但是后来中华书局再版、以及后来出的简体字版时修改了字序不方便查阅,推荐岳麓书社出的正序简体字版的《说文解字 (豆瓣)》,页码与中华书局首版一样,方便查阅。如果你想要学习《说文解字》,推荐黄天树的《说文解字通论 (豆瓣)》(陆宗达先生也有一本同名的《说文解字通论》,但是两本相较之下,黄天树这一本更为全面,谁用谁知道!)

      以上这些都学明白了,下面开始甲骨文的正题,首先我们可以先学习一篇论文,来自黄天树先生的研究文集——《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 (豆瓣)》中的《甲骨形态学》,本文全面介绍了甲片各部位之名称,以及甲骨学研究的基本专业术语,读完本文基本上对于甲骨文研究会有了基础性的了解。

      继而我们就可以来膜拜一下甲骨文领域无法逾越的大师——郭沫若先生!如果你没学过甲骨文,根本不知道郭沫若先生的学术成就有多伟大。甲骨文从发现到研究已经一百多年了,最棒的入门书还是郭沫若先生于1932年出版的《卜辞通纂 (豆瓣)》。因为甲骨文多是商人占卜前后书写的卜辞,故而本书以此命名。本书的好处是告诉你如何释读甲骨文,每一片都有拓本和释文,甚至连甲片当中的语序都用线划出来,方便读者释读。因为甲骨文的书写,如果是龟甲的话,有时会以中轴对称来刻写卜辞。但往往是哪里有空就在那里刻画,书写语序非常随意,没有绝对的从左往右,或者从右往左的书写。

      在读完《卜辞通纂》之后,可以再读郭沫若先生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 (豆瓣)》,该书以断片为序,印证了王国维有关殷商历代诸王世系,本书也是经典的甲骨学入门书。此两本书虽然是经典书,但是其单行本均在80年代发行,同属《郭沫若全集·考古编》早已绝版,2017年科学出版社刚刚出了该书的再版,却没有发行单行本,仍旧价格不菲。

      除了这两本专论以外,如果要系统性学习甲骨文的话,还可以看郭沫若先生主编的十二卷本《甲骨文合集 (豆瓣)》(业内通称《合集》),依旧是价格不菲,就算复印也是要花费4位数的资金,且该书没有释文,需要参考胡厚宣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合集释文(全四册) (豆瓣)》,但是近年来甲骨文研究更新了不少学术成果,所以胡厚宣先生的释文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全信。读《合集》的同时可以参考《裘锡圭学术文集》(业内通用简称《裘集》)第1本《甲骨文卷》(本书也没有单行本,想读要不买全集,要不复印)。裘先生的甲骨文论文写作的最为标准,而且经典论文诸多,作为初级入门研究是为上品。

      如果能将《合集》的重点骨片都熟练掌握之后,基本可以进入甲骨文学习的初步研究阶段(基本上最快也是学了一年之后了...),此时可以开始做研究。以目前而言,基本上甲骨文研究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基于甲骨文的语法、语序研究,此类研究者如沈培、齐航福;一种是将甲骨文断片加以缀合考释的作品,这以黄天树先生主编的《甲骨拼合集 (豆瓣)》,台湾学者蔡哲茂《甲骨綴合集 (豆瓣)》、林宏明《醉古集 (豆瓣)》最为知名。一种是考释文字的著作,具体参考之前提及的《裘集》第一卷;一种是基于甲骨文字字形的研究,如王子扬等;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卜辞中所列举的史事,探寻历史特征与历史规律,如姚萱、常建华、魏慈德等关于花东非王卜辞的研究。

      目前安阳古文字学博物馆贴出了重金悬赏《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光明日报-光明网》,如果有人能释读出一个甲骨文字,就可以奖励十万元,但也专业的眼光而言,这实在是太难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郭沫若、唐兰、于省吾等第二代古文字学家扬名立万的时代【甲骨文学界有“甲骨四堂”的说法,指中国近代史中甲骨学研究的四大泰斗,即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和郭沫若(字鼎堂)。严格意义上来说前三者算第一代学者,郭先生是其成就最大】,可以被识读的甲骨文字约有1000多字,时至今日能被识读的甲骨文字仍旧没有超过2000字。

      如果有人对目前甲骨文研究的前沿课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参看甲骨“三斌”的论文,即社科院的严志斌、南开大学的蒋玉斌与吉林大学的周忠兵的研究成果,基本上代表了70后学者之于甲骨研究的最高水平,这三位都是林沄先生的高徒。

      最后说一下甲骨文研究常用工具书,除了《说文解字》以外,还有刘钊领衔主编的《新甲骨文编(增订本) (豆瓣)》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豆瓣)》,主要是在考订字形时,备以参考。

      有人说以上的甲骨学知识梳理,更像是甲骨研究入门书目导读,那么补充一个甲骨文学习的例子,笔者随手以近日学习的《甲骨文合集》第9册编号第27781片——H27781解析:

      (1)省,字出于《说文解字》74页上,《说文》:“省,视也,从眉省,从屮。 ”甲骨文中从目部。

      (2)尌,树之初文, 会意字,曾有学者将其释读为“权”字,有误。应该是树字,参考《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中的《释“尌”》一文,与董作宾主编的《小屯殷虚文字乙编》(业内通称《乙编》)第1781号甲骨研究相关。(甲骨片有时不仅收录于一部书中,不同书的拓本清晰程度不一,有时需要互相对照参考)

      以上大致是细读一片甲骨的学习方法,当然即使只是把合集中的重点断片,以此类似方法学习一遍的话,也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更何况如果想要全部掌握每一断片的学术价值,那么所花费的时间上不封顶。总之甲骨学是一门很艰深的学问,笔者以几乎古文字学零基础为始,至今旁听甲骨文课程一年有余,也不敢妄称敢研究什么甲骨学,只不过目前觉得上文字学课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识读70%的内容,上课再也不会一脸懵逼罢了。

      甲骨文作为文字记录古代汉语,已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不是“象形字”。真正的象形只能用图画来表示,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功能,是图画不能承担的。

      首先在观念上要避免这样的误解:考释古文字,是类似看图识字的游戏。历代学者考释古文字时,“信口胡说”的太多,止戈为武、羊大为美等释字都是经典谬误。

      1、犬、豕、虎,几字在甲骨文中是很接近原始图画了,但也已简化得光靠看“图”是很难相互区分这三类动物的。

      2、甲骨文中有许多饰笔、连线、区别符号等,是无形可像的“符号”,与字音字义皆无关系。还有很多倒书、异构、讹变现象要加以辨析。孤立地考查只会茫然无绪。

      3、一些字的形体只有表音作用而与字义无关。如天干地支、方位季节词(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虚词、代词等字,都只是记音符号,字形与字义没有任何关系。甲骨、金文为记录语言,假借(音)字以及添加声符的形声字已经不少,也无法从形体表现出来的“图像”去考释其字。

      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至今,已发现有15万多片甲骨,约4500个单字,解读了近三分之一。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中国古文字,讨论甲骨文时,应与金文、大篆等其他古文字纳入同一框架进行讨论。

      从商的甲骨文,两周的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的石刻、简牍,直至今天通行的楷书,其形体的发展变化过程,都有迹可寻,中间未曾间断,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系统。而且,中国有着两千年左右研究古文字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得以考释古文字的基础。

      文字都有形、音、义三部分,但辨识一个字的过程,只能是由形至音、由音至义的过程。考释古文字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以形为主,从字形出发。字形上的差异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我们如果按时代次序逐步探索,发现这些演变中的一个个中间环节,就可以找出未识的古文字和后世某个已识字形的渊源关系,从而确定其为某字。这便是考释古文字的历史比较研究法。

      已识字和未识字都是有字形的。历史比较法的实质是通过字形的比较建立未识字和已识字之间的桥梁,以已识字的音义推知未识字应有的音义。而这种比较必须在相近年代的字形之间逐次进行,才能确知每一个的字形在历史上逐步演变的情况。要识读商代的文字,拿已识的西周文字去做字形比较,当然比隔了一千多年的小篆字形更可靠。

      以“豕”字为例,豕字在历史演变上和小篆的“豕”字相联系,因此释读为豕字,而非彘、猪字。“女”字也是同理,不会因为图有坐姿,而认为是“坐”或“跪”字。

      汉字从原始构造讲,可以说是一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字符部件组成的文字。在古文字考释的实践中,首先考察各个偏旁的形体演变,是个提纲携领的好办法。因为同一个偏旁往往为许多字所共有,将全部已识字中可析出的同一偏旁的各种形体按时代排列,了解每个偏旁的历史演变,更便于深入研究字形演变中某方面的共同规律。因此,偏旁分析是古文字研究者用历史比较法考释古文字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对未识字的字形进行历史比较法的研究,最基本的前提是研究者要尽可能熟悉已识字的字形。『说文解字』系统保存了对小篆九千多字在音、义两方面的说解,不论小篆与后代通行汉字在形体上有多大差异,小篆是属于已识汉字之列的。在古文字研究的初期,“已识字”主要是指『说文』收录的小篆、大篆、籀文和古文。随着研究的深入,经过辨识的甲骨、金文成了新的“已识字”。

      古文字是需要具备特殊训练的专家才可以辨识分析的。古文字研究者要做的基础功课很多。第一门当然是读『说文』,掌握其所收录的小篆、大篆和古文。其他已识的先秦古文字,从本质上讲,都是和『说文』进行历史比较而得出的研究成果。第二门是尽可能多的掌握已识的先秦文字的种种字形,需阅读『古文字类编』、『甲骨文编』、『金文编』、『陶文编』等分类详收先秦文字字形的字汇。然而,这些字汇是研究古文字重要的基础和参考,但不是金科玉律,不可迷信。

      另一方面,辞例(上下文)在考释古文字过程中的作用也非同小可,应作为字形比较的参考与辅证,再加以多方面的考查辨析,才可更精准地考释。此处不多细讲了。

      其实这个问题下边已经有相当专业而精彩的回答啦,我说什么都应该算是画蛇添足。而且“甲骨文是如何研究的”这个问题是在太大,牵扯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信息科学甚至生物学,几大本专著都讲不完啊!

      不过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的“补充说明”是“甲骨文是如何知道它的意思的”,这个问题相对简单,我倒是可以就这个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

      首先,甲骨文并非孤立的死文字,它是有后继的。很多字甲骨文的字义甚至和现代标准汉字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写法不同而已。比如日、月、火、木、竹、虎、豕、刀等等等等。我们从简体字一路上溯,自然能知道甲骨文的意思。

      而且,我们的国家有研究古文字的悠久传统。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孙诒让的《籀膏述林》,为我们破译甲骨文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不用说现在我们还有大量出土文献材料了。战国简牍文字、商周金文,离甲骨文比《说文解字》又近多了。有了这些材料,通过同一个字不同时代字形的“历史比较”,专家学者们自然就能够就许多甲骨文的字义得出不少令人信服的结论。

      其次,殷墟的考古发掘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材料。把甲骨字形和考古出土的商代遗物的形状相对照,常常能有收获。比如说“王”字,就可以和考古出土的铜钺对照。“鼎”“鬲”“豆”“爵”“鼓”“丝”“门”“车”“舟”“牛”“羊”“犬”“马”,也都能和考古实物对参。甚至一些会意字,如“宿”“饮”“浴”“宝”“雉”“夫”等等,也都可以和考古所见联系起来。这对我们理解一些甲骨文字的本义,自然大有帮助。

      再次,有一些考察字义的非常靠谱的传统方法,比如传统训诂学上的义训、音训和形训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都已经出了很好的工具书啦。查一查就有收获。

      最后,甲骨文并非只有单字,很多字是有辞例的,是有上下文的。结合语境自然也能理解不少。——听说现在我们还可以上大数据分析语料库,就是不知道效果如何。

      当然了,是方法就有瓶颈,这些方法都用上也不一定好使。现在已发现甲骨文单字约有4300个,其中学界有说解释读的不过2000余字,其中取得共识的仅有约1300字——可以说,好啃的骨头基本上啃完了。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不好啃的那些骨头,大多数都是商代的人名、地名,不太影响我们理解句子大意。这些字里,恐怕好些都没有传承下来,已经成为死文字了吧。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相关行业的一员,我想从甲骨文字体的角度谈谈甲骨文的研究。

      甲骨文,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是商代后期王室和贵族用于占卜和记事的文书,又称契文、甲骨刻辞、卜辞等。自1899年安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之后,甲骨文为中国考古学、古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研究的繁荣,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甲骨学已成长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骨文主要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据统计,已见殷墟带字甲骨的数量有16万片之多,约4400个单字。

      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同期启动了甲骨文字库的开发。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协调下,在黄天树、黄锡全、、刘钊、宋镇豪等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近两年的开发,在前不久的字美中华——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公益应用计划二期发布会上,方正甲骨文字库作为中华精品字库工程二期重要成果,正式与大家见面。

      方正甲骨文共收入1430字,收录字形均在相对公认的已释读甲骨文范围之内。字库主要以殷墟卜辞原拓和部分周原甲骨文为基础;以典型宾组类为主要字体风格;在选字过程中,以贴近主体风格、拓片完整清晰、笔画粗细适中、字体结构匀称等条件为原则,综合选取字形。

      对于残缺不全的字,参照同版、同类和同组的相同构件进行补全。以「姪」字为例,参照同版「女」部的腿、膝、足之间的夹角和长度进行补缺处理。

      对于甲骨照片的处理,制作时尽量保留原本的骨刻痕迹。以「驪」字为例:周原甲骨文仅有照片资料,制作时尽量还原刻画痕迹。

      在补全单字后,还需要对每个字形进行精细设计,包括统一风格,调整笔画粗细,使其相互协调。开发完成后的方正甲骨文字库字形结体对称而稳定,线条遒劲坚实,挺拔爽利,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还原了文字的象形,生动而有趣,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审稿专家:黄天树、黄锡全、、刘钊、宋镇豪、刘洪彪、李有来、朱培尔、虞晓勇、邵佩英、袁波、仇寅

      为了推动甲骨文的活化应用,大力倡导并鼓励全民使用中华精品字库,让书法经典融入大众生活,“字美中华”公益应用计划宣布中华精品字库工程现阶段完成的35款精品字库,将全部纳入公益应用计划中,免费向公益组织、新闻出版单位、政府机构、学校、个人等提供“中华精品字库工程”现阶段合计35款字体的5年使用授权;其中,甲骨文字库将向全社会(包括商业企业)永久免费开放,欢迎社会各界广泛使用。

      「我们现代使用的汉字,与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一脉相承,正是古人造字的智慧,使得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汉字的演变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甲骨文字库应运而生,能利用现今的媒介去传播古人的智慧,对于字体设计师来讲,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经过历时近两年的耕耘,方正甲骨文字库设计师陈宇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希望为中国古文字的研究、传承和活化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2021年7月25日14:00,他将会在方正字库B站直播间,与大家讲述甲骨文的“神奇动物世界”~

      扫下方二维码,或打开B站,搜索房间号“22220470”,均可免费观看直播

      本次直播还设置了DIY环节,现场印制的甲骨文T恤/帆布包将会作为互动礼品抽出,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更多精彩尽在直播间,欢迎朋友们积极参与互动~

      甲骨文是一种意音文字,也就是它表意也表音。其中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占了相当的比例,但越到后期会意字、形声字越多。到了今天的汉字里,形声字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九十几了,象形字越来越少,这是汉字发展的规律。

      我现在在南方科技大学做老师,原来我在河南安阳主持殷墟考古发掘 20 多年,挖过很多古墓,也发现过一座古城,这一讲我将带大家走进殷墟文明。

      殷墟是出土甲骨文的地方,殷墟作为商王朝后期的都邑长达 273 年。商朝的人不像今天我们一样把它叫殷墟,而把它叫大邑商。大邑,很大的,「邑」是表示村落,大邑商就如同今天我们喊首都北京。在殷墟地底下埋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殷墟的发现很多,但是最令人忘不了的有三项,一项是甲骨文,一项是青铜器,还有一项据说是让考古学家魂牵梦绕、如此痴迷的妇人,妇好。我们先讲第一节,甲骨文。

      文字,我自己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没有文字,我们其实就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科学知识的积累等等。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的原生文明,主要说的就是文字的发明。比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还有古印度的文字,这就是所谓的四大文明。

      有人说世界几大文明,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其实说的就是文字。以甲骨文为核心的中国文明,虽然它没有两河流域的文字那么早,虽然没有古埃及文明那么早,但它真的是延绵不断、一脉相承传下来了,这就是中国文明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2015 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向全国发布了一个公告,这公告什么内容呢?悬赏。谁来认识一个甲骨文字,从零开始认识,那么可以获得国家的 10 万块钱奖励。我自己曾经在一本书上写过,如果谁能够重新释读一个甲骨文字,可以获一个博士学位,当然我指的是今天,为什么?因为甲骨文里头比较好释读的文字,早就被破译了,留到今天破译的都是很难很难的文字。为什么甲骨文让大家这样感兴趣?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

      很多朋友都知道一个故事,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于 1899 年发现了甲骨,这故事流传很广。据说有一天王懿荣突然得病了,他差人去北京的一个药店买药,这个人买回来一堆中药,中药里有很多碎骨片,由于王懿荣是个金石学家,认识大篆小篆,他拿出来一看,上面有刻的痕迹,经过仔细辨认这些刻在骨头上或者龟甲上的字后,发现自己没见过,但是跟大篆很像,就隐隐约约觉得这个东西是过去的文字,很可能非常早。根据他的古文字的知识,认为这个字的字体是早于过去所说的小篆,甚至是青铜器铭文。所以他怀疑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发现。

      那么他就开始派人去收购这些文物,最后很多人跟进,比方说罗振玉、王襄等等,那时候有名的学者都开始跟进收购这些刻有字的骨头片。到了 1908 年,甲骨文埋藏地在河南安阳这一巨大的秘密终于被揭开。这就是甲骨文的发现。

      大家在博物馆或者图书馆里看到的甲骨都是碎片,偶尔有完整的。这些碎片大家觉得是怎么挖出来的,可能大家以为是在农民耕地之后,从地里捡出来的。没错,确实是在安阳殷墟,农民耕过地之后,尤其是雨后把地冲刷了一遍,甲骨是白的,可能就在地上暴露出来,有可能会有人捡起来。

      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今天的殷墟大地上其实很难捡到甲骨片了,因为都被人捡走了。实际上,甲骨是一坑一坑出土的,我们考古队捡到单片的甲骨是在 2003 年,此后再也没有捡到过单片的甲骨。我们常年在小屯一带工作,没有了,因为捡干净了。但是我们挖到的甲骨,都是一坑一坑的。也就是说在商朝的时候,甲骨成坑地埋。有的坑埋的是龟板,上面刻着文字,有的埋的是兽骨。龟板是哪一块呢?龟板是乌龟的肚子壳那一块,兽骨往往是牛的肩胛骨,这么两种。

      我们偶尔会发现兽骨和龟甲被埋到同坑。1936 年中央研究院挖了一坑,17000 多片,可以看出来是有意识地埋藏。1991 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花园庄东地又挖了一坑,也是完整的一坑,密密麻麻地排着。有的甲骨片,还穿有小孔,穿小孔就意味着很多甲骨片是编撰起来的,用绳子给它编起来,跟档案、跟书是一样的,到 2004 年我们又挖了若干个坑。

      如此一批一批地发现证明,甲骨文在商朝是很珍贵的,不是随意扔弃的,而是档案。

      甲骨文发现以后,刚开始人们并不知道这是文字,后来这些甲骨片传到了学者手里,学者有认得古文字的,比方说当年的王懿荣、罗振玉、王国维这些大的金石学家,他们认得古老的文字,他们断定这是甲骨文,于是就开始了学术界对甲骨文的释读或者破译。

      到今天为止,经过很多代学者严谨的破译,我们现在大概了解到,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片的总量(这个数字要统计准确是很难的)可能有 13 到 15 万片,发现的单字大概是 4500 到 4600。那么有多少被释读了?根据两位最近做过甲骨文词典的学者的整理,大概有 1600 多个字被释读了,最少保守地说是 1300 多个字,这两本词典大概都是接近这个数,稍有出入,也就是说破译以后,学者们都认为这个破译是靠得住的。

      但是反过来讲,四千五六百个单字里头,也就破获了 1300 到 1600,实际上还有 3000 多个字没有破译。这就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什么要发布甲骨文释读悬赏令的背景。

      甲骨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呢?很多朋友说甲骨文是象形文字,错了,不是象形文字。严格地说,甲骨文是一种意音文字,也就是它表意也表音。如果从造字的方法上来说,过去许慎《说文解字》里有「六书造字」的说法,那么根据唐兰先生(1901~1979,著名古文字学家)的整理,他认为概括甲骨文的造字法,有三种,一种叫象形,一种叫会意,一种叫形声。不管是象形还是会意还是形声,都是造字的方法,特别是会意和形声字,其实既表意也表音。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象形字,比方说我们今天吃的鱼,你要去读甲骨文,你就看得到,甲骨文里的「鱼」字的写法,整个是一个照葫芦画瓢,就是一条鱼。当然,象形字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