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具备了极强的化学学习能力,但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有些难度较大的试题做对了,而一些基础题却答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化学中的问题和思想是建立在化学概念基础上了,学生只要有了化学概念知识,就会有较高的运算和解题技能。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是发展思维,培养化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概念是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会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概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只要学生拥有了清晰的概念理解就会对问题的解决有了清晰的思路。
化学概念是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述的,学生理解有较大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以简单的文字直接呈现出来,必然生涩无趣,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化学概念是人们对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属性的归纳,因此,不管多么抽象,它都有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上种情况?根源在哪里?其实,基础题往往和教材中的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部分学生正是因为忽视了概念,才导致基础题出错。可见,掌握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前提。
概念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教学既是化学教学基础,又是化学教学得以升华的前提。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较多,以概念形成的问题和以概念引申而形成的问题较多,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对此有足够的重视,也需要化学教师认真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思路。
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概念的学习是化学学习的前提;概念教学又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基础。强化概念教学对化学教学而言,意义重大。但因为其抽象性和发挥有限性,使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因此必须强化概念教学,改进概念教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概念教学就是针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概念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属于化学教学的范畴,是对化学教学中基础教学的一种探索。概念教学包含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对概念要素的分析,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对概念作用的把握等。
(1)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规律等,其中化学概念不仅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学下功夫,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以动态、直观的方式引出概念,必然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如,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笔者教授“焰色反应”的内容时,可从学生感兴趣的放烟花活动引入教学.师问:大家有没有在现场看过美丽的烟花晚会
啊?你们知道五颜六色的烟花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对美丽的烟花都很感兴趣,这样的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分别将氯化钠、氯化钾、碳酸锂等盐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不同反应,并记录下相应的火焰颜色.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明白了不同的金属离子在燃烧中会发出不同的颜色,然后引出焰色反应的概念.在这一案例中,由于以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烟花引入,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并且明白了化学概
传统的化学课堂在进行课堂实验时,往往采用验证性实验方式,这种实验结果已知,忽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有限.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改以来所倡导的,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上“氧化褪色、中和褪色”的内容时,给学生做了以下的实验:在NaOH溶液中滴入几点酚酞溶液,学生发现溶液变红色,然后逐渐滴入氯水,直至红色全部褪去,然后提出问题情境,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假设,最后得出两个观点:(1)氢氧化钠与氯水中的HCl+HClO产生了中和反应,最后使溶液褪色;(2)是氯水中的HClO破坏了酚酞的结构,使溶液褪色。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设计方案再去验证以上的假设。学生经过讨论后,有的学生采用了以下的方式:(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变红,然后逐渐滴入盐酸,褪色,又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又成红色;(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然后逐渐滴入新制氯水,褪色,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色;(3)在上述2的实验中改用久置氯水,溶液又变成红色。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最后得出了几点结论:(1)溶液中酸碱的变化导致指示剂颜色的变化;(2)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3)久置氯水由于成分中没有HClO,所以溶液仍然呈现红色.通过这样的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学生基本上得出了相应的结论,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形成完整的化学概念。在这一案例中,由于学生通过亲自的实验验证,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化学概念的定义、原理、规律等在语言表述上都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学生在学习上难免会出现认识的偏差.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化学概念,教师需要通过设计练习,指导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强化对概念的认识,在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不能导电来判断电解质时必须强调只适用于化合物.又如,电解质电离又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练习,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掌握,提高学习的效果.如,为了分清不同物质不同的导电能力,可设计以下题目:在相同温度下,某强电解质溶液A,弱电解质溶液B,金属导体C的导电能力相同,当把温度升高时,三种物质的导电能力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分析概念,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后,也加深了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石,指导着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化学概念不仅是分析推理的依据,而且还是解题作答的基础。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物质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深化。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
架”。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笔者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现将化学概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度、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等。二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可以看出,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以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等方面展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相互补充,又有区别,相互独立。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合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四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概念。教学中,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需要,有些概念,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例如对酸的概念的建立,我是从学生生活中对“酸”的理解切入的,结合在CO2学习中对碳酸会使石蕊试剂变红的认识,使学生对酸的理解产生相关的类属性同化,扩大对酸的认识范围,从而形成由系统的概念体系,上升为酸的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例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学生刚接触“氧化反应”时,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了碳与氧化铜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时,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氧气”,而是指氧元素,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扩展,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以免增加难度。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列表比较,如下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的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等,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架”。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笔者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现将化学概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度、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等。二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可以看出,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以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等方面展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相互补充,又有区别,相互独立。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合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四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概念。教学中,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需要,有些概念,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例如对酸的概念的建立,我是从学生生活中对“酸”的理解切入的,结合在CO2学习中对碳酸会使石蕊试剂变红的认识,使学生对酸的理解产生相关的类属性同化,扩大对酸的认识范围,从而形成由系统的概念体系,上升为酸的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例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学生刚接触“氧化反应”时,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了碳与氧化铜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时,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氧气”,而是指氧元素,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扩展,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以免增加难度。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列表比较,如下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的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等,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人类对化学科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间接经验。在教材中引出概念不仅是为了知识表述的简约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启迪学生进一步思维,拓宽知识视野,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已学概念去理解新的事物,对化学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该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讲解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方面的活动,第一个活动就是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大多数是混合物。第二个活动可以做一个实验,或者是让学生观察一个演示实验,就是把铁粉和银白色的铝粉混合,然后通过混合物的分离,让学生们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上述两个活动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在辨析像洁净的空气、纯苹果汁、纯净水,在这样的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当中,来进一步认识到纯净物是指只含有同一种物质的才叫纯净物。通过活动的设计,不但帮助学生形成了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要经过:由物理实验、生活实例—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物理知识的应用.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由于其本身的认识基础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的不足,难以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进行本质性的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物理概念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加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认识到引入物理概念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再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将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物理概念有更为深入和透彻的理解.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缩短学生与概念本质间的距离.
例如,在和学生学习选修3-3《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节内容时,如何让学生感知“大量”呢?如果直接和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从阿伏伽德罗常数出发,学生的印象是难以深刻的.笔者联系生活实践:“我们每天都在喝水,我们喝一口水大约喝了多少水分子?”这个生活化的情境,很能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计算,很自然地理解“大量”的概念本质.
物理知识的形成和规律的获得都依赖于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充分体现了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实验情境的布设,除了实验室的常规器材外,我们还应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出发,注重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抛体运动”这节内容时,可以借助于医用的废旧盐水瓶提供一个匀速水流,改装成演示器完成平抛、斜抛运动的实验演示.
再例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解磁感线(或电场线)时,如果做实验演示通常只能见到平面状的曲线形态,将实验结果出现在黑板上时也仅是平面分布,这时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过来,制作成立体的动画,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资料,减少学生思维抽象的难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激发与培养.
对物理概念要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就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实际的应用来加以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做到“学以致用”.当物理概念建立以后,教师应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来启发、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进行灵活运用,并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消化、巩固.对一些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教师还必须通过比较或通过与某些物理概念进行类比,寻找它们间的联系、区别,把这些物理概念区别清楚.当然,学生不可能通过一堂课或完成几道习题,就能对所学物理概念有比较深刻理解,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而,还要注意物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理解、巩固物理概念要经常化,反复化,循序渐进,逐渐深入,不断深化,在不断反复、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概念,建立概念,掌握概念,并通过实际的运用来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知识的,物理概念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从生活中或原有的知识学习经验中会自发地总结出一些知识,这里面有些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为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应该要意识到学生的理解上会有哪些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解决,建立正确的概念.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内容时,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理想运动模型来孤立的存在于教材之中的,在后面的学习中,“自由落体运动”又是对曲线运动或复杂直线运动进行分解最为常见的一个分运动形式,同时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学生容易受到相异构想的影响而下“亚里士多德式错误”,为了在学生可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更多的认识,笔者借助于“牛顿管”演示实验情境的创设与学生一起进行概念的探究.
概念除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关联以外,物理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物理概念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梳理知识.
例如,学生进入高中不久,学习力学问题时,力的基本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引导学生画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来完成知识的有效串接,提高概念框架整体性.
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之后,有的教师就急于通过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比较综合的物理习题的训练来强化学生对这个概念的掌握,例如用高考题或高考的复习题来作为练习题,想通过这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能力,但由于习题难度设置上缺少必要的梯度,选择的题目过难导致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因而往往事与愿违,做的习题不少,而其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还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预设习题教学中.虽然学生能领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讲解,但由于解答问题所需的知识本身比较抽象以及相关知识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同化没有得到较好顺应.没有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针对预设习题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构建以同化为目标的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学生通过解答同化性动态习题真正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同化.
习题如图2所示,斜面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B放在A的斜面上,A、B均保持静止状态.试分析地面与物体A间是否有静摩擦力?
透过这个简单的情境,帮助学生内化“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方法,同时“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物理思想方法,接着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两种常见的力的处理方法,笔者进一步变式处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变式其他条件不变,若B在A的斜面上匀速下滑,那么地面与斜面体A间是否有静摩擦力?
概念的形成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正确、恰当地看待这些初始阶段的概念,并以发展的眼光注意它们的发展。如氧化还原概念:经历了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高(降低)――失电子(电子偏离);(得电子)(电子偏向)的几个阶段,从它的发展、深化体现了概念的形成要依据学生的感知逐渐丰富、认识逐渐深化而加深,使学生懂得只有不断进取,不断探究,才能攀登科学高峰的道理。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一个障碍就是觉得抽象,为解决此问题,应在课堂上广泛应用演示实验。把抽象的概念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展现给学生,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是获取知识,形成概念的最基本的途径。如学习盐类的水解时,先让学生看三个实验:用PH试纸分别测定NaCI溶液、Na2CO3溶液和CuSO4溶液的酸碱性。这三种物质都属于盐类,用PH试纸测定结果显示三种不同的酸碱性,跟学生已有的知识发生了矛盾。这时在复习酸碱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解释不同的盐溶液使指示剂显示不同颜色的道理,最后归纳出水解的定义。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即思维加工:既加深了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概念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每一个化学概念都用极精辟的语言来高度概括。在概念的深入理解过程中,必须对概念做认真仔细的思考,明确概念所指范围及条件,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一个一个形成的。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一些单个的概念逐步地加入到概念系统里去,形成完整系统的概念,使学生从中找出最主要的概念,这样就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概念的文字表达,十分讲究科学性和逻辑性。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关键字、词做反复推敲、深刻领会,才能准确理解。
化学概念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之中。所以在学习中要善于挖掘概念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达到灵活运用概念。例如:讨论可逆反应时,一方面要进行反应快慢的研究即“化学反应速度”问题,同时还要对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进行讨论,即“化学平衡”问题。两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即⑴在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速度越快,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越短。当达到化学平衡时,即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此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但,化学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4.运用联想、比较、总结归纳的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周密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比较、分析、归纳是确认事物彼此之间差异的思维方法,也是加深理解概念的手段。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纳,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揭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当概念形成以后,还必须让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巩固、深化和发展概念,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灵活用脑的能力。
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在复习课中布置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完善思维。
学生理解了概念并不等于真正掌握,教师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提出问题,分析讲解,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纠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运用。AG真人 AG平台AG真人 AG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