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林继富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基本遵循 | AG真人 - AG真人娱乐游戏官网平台
联系电话 15137136020
  • 栏目幻灯一
  • 栏目幻灯二
  •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热门分类: 第一系列 | 第二系列 | ......>>更多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林继富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基本遵循添加时间:2023-09-09

      21世纪,我国政府将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类别实施保护。与此同时,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手工艺”。其中 (a) (b)以民间文学为主,(c) (d)涉及神话、传说、史诗等民间文学的文类,(e)包含有民间文学的成分。由此可见,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最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麻城人,法学(民俗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国民间文学传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下面临巨大压力。新世纪以来,民间文学获得了政府、学人、民众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从口头文学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注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尽管民间文学类非遗产生、传承创新与当代民众生活存在不协调、不同步的问题,但是,只要在保护民间文学类非遗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口头语言为中心、以民众生活为中心的原则,融合现代传媒技术,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活化传承实践的基本遵循,就能够获得新的生命和传承发展的机遇,并且凸显其潜藏的巨大能量。

      从1984年开始,我国在政府主导下开展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的搜集、整理。截至1990年,全国共搜集整理民间故事183万篇、民间歌谣320万首、民间谚语784万条,这些采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的总字数达到40多亿。各地选编的地(市)、县卷本超过3000种,在此基础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精选出各自的省卷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成果的集中呈现,“是中国民间文学史,甚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宏伟工程”,充分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文学传承的基本情况。

      我国历来就十分重视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20世纪早期,北京大学以《歌谣周刊》为阵地,开始搜集和发表民间文学作品。与此同时,一些学者搜罗历史文献和当代调查记录的民间文学并对某些类型进行研究,诸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董作宾致力于《看见她》的讨论,不仅展示了民间文学的历史意义、生活价值,而且成就了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典范。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的民间文艺活动如火如荼,并且配合战时形势,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文艺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过程中对民间文学越来越重视,并且开展了大规模的采录整理工作,尤其是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和搜集整理,随后包括新民歌运动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调查采录、出版了数以万计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以及史诗和民间叙事诗等,反映了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状况,以及民间文学与各民族社会历史、民众生活的关联。

      民间文学以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承,记录民众生活和地方知识。这些口头语言表现为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口头语言传承圈和传统文化圈构成了民间文学的基本创作和流传范围。民众通过口头语言传授生产生活知识,表达情感,记录生活。1923年沈兼士在《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中提到“向来的研究是目治的注重文字,现在的研究是耳治的注重言语。”他认为歌谣是“耳治之学”,强调民间歌谣与方言的关系。钟敬文、马学良等强调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即民族口头语言和地方讲述的方言口语。朝戈金认为“声音”是口头诗学的核心。这些学人意识到口头语言对于民间文学产生、传承和意义表达至关重要。然而,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少民族语言、地方方言处于濒危状态,乃至消失。目前中国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有120余种,其中在1万人以下使用的语言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处于濒临消失的边缘。历史上,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恩施地区以土家语作为交流语言,就是到了隋代存在“其僻居山谷者,语言不通”的现象;宋代的时候,“施州之地”的土家语与汉语出现了混杂,“乡者则蛮夷,巴汉语相混”;清代中叶的时候,恩施的土家族语言仍然在山里的老人那里传承,此时的“里籍老户,乡谈多不可解”。从这些记载来看,恩施土家族语言受到汉语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Hale Waihona Puke Baidu使用土家语的群体主要是老年人,并且人数越来越少。今天,恩施使用土家语的只有来凤县、宣恩县等地的土家族老年人,绝大部分地区的土家人都已使用汉语方言了。满族人口虽然有1000多万,但会说满语的人却已经不足百人。随着语言的消失,以民族口头语言和地方方言为载体的民间口传文学、特定的宇宙和自然知识,以及建构的民族精神世界等就会不复存在。民间文学以口头语言讲述和演唱,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口头语言和地方方言。因此,没有民族语言,没有地方方言,就没有民间文学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也不利于民间文学的传承发展。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我国多民族的族源、祖源神话和英雄故事,展现了各民族民众的社会实践传统和审美特性,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土壤和精神资源。迄今,我国已公布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文学155项,占比为11.3%。第一批名录中民间文学31项,第二批名录中民间文学53项,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第三批名录中民间文学41项,第四批名录中民间文学30项,包括神话类的盘古神话、邵原神话群、西王母神话;民间传说类的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白蛇传传说;史诗类的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苗族古歌、遮帕麻和遮咪麻、人类迁徙记、布洛陀、密洛陀、梅葛、亚鲁王、阿细先基;民间故事类的伍家沟民间故事、下堡坪故事、都镇湾故事、耿村民间故事、徐文长故事、锡伯族民间故事、阿凡提故事、嘉黎民间故事等;民间歌谣类的吴歌、刘三姐歌谣、土家族梯玛歌、壮族嘹歌、酉阳古歌等;民间谜语类的青林寺谜语等,以及沪谚、北京童谣、万荣笑话等,这些流传久远、影响广泛、意义深邃的民间文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保护。同时,在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剧和民俗等类型的非遗产中包含的民间文学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民间文学占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相当大的比重。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的生活文学,是民众的生活实践。民众生活发生的变化影响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前,中国作为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和农业收入长期占80%以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进城打工,各类从农村走进城市读书、就业的人员留在城镇,城镇人口大幅增加。我国政府大力实施城镇化建设以来,城镇人口已经超越了农村人口,而且城市化率不断攀升,从1990年的26.44%持续上升到2019年的60.60%。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正在从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国家。然而,长期以来民间文学的产生和流传以农村社会为主要地区,以农村民众为主要对象。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这就使民间文学传承空间和接受群体越来越少。学校教育成为青少年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传统民间文学的娱乐和教育功能受到挑战,民间文学产生和流传所紧密依附的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快速消失,这些极大地压缩了民间文学的传承空间。现代传播媒体、互联网的普及不断推动民间文学生活传统的口头性向书面文字化、传播媒介电子化转换的速度。所以,以口头传承为主要方式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民间文学传承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2017年1月25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并明确了与民间文学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除《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每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均含括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受到高度重视。为了更科学、更全面、更精准地完成《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总目标确定为到2025年出版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谚语、民间文学理论等类别的大型系列文库1000卷,每卷100万字,共计10亿字;建成“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并通过《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运行,开展一系列以中国民间文学为主体的社会活动,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民间文学的发掘、传播、保护与发展。

      20世纪初期,民间文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在创建“五四”新文学、发现民众思想上具有特殊的贡献,但是,此时绝大部分的工作是以文化人的精英视角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学,“认定歌谣是民族心理的表现,含蓄着许多古代制度仪式的遗迹,我们可以从这里边得到考证的材料”,并认为“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学者们试图借助民间文学启蒙民众,传递国民心声,发现民族精神,但最终的效果却并不明显,没有达到文化人预设的目标。20世纪50年代,民间文学作为民族身份文化和社会生活现象,在我国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尽管此时并非以民间文学为中心,但是,确实在自觉不自觉间记录和整理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开始转型,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实践出现了明显变化,也促成了以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为引领的全国范围内的搜集和整理工作。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日益深入,我国政府广泛开展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其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政府主导下的传承发展。反瞻20世纪至今中国政府、学人和民众对于民间文学的认知,对于民间文学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不断深入,极大地唤醒了民间文学传承人和受众对于民间文学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政府和学人对于当前民间文学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了客观清醒、科学系统的认识。

      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讲述,口耳相传的集体性文化生活。何为民间文学?目前国内常用的定义为:“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这一定义对于理解民间文学具有开拓性和传承性的意义,但是,将民间文学局限在文学范畴则显得较为狭窄。笔者以为民间文学是民众的生活实践,是民众文学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传统,具有身份认同属性和审美价值,这种理解将民间文学就从文学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民间文学记忆着祖先的生活,也记录着当代人的实践行动。因此,记录整理民间文学传统资源,活化民间文学传承实践成为当下中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走的道路。

      从2005年开始,我国开展包括民间文学在内的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搜集整理了各民族民众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印行出版了一大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在普查基础上,各省市陆续申报、确认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中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四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的民间文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型,其内容主要各民族以民族语言和地区方言讲述的民间文学各类题材,诸如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谚语、谜语等类型,将这些具有祖先历史传统,融入当代民众生活的民间文学纳入到法制化的保护体系。AG真人 AG平台AG真人 AG平台